第二次的“硅谷技划”,首站是去年曾经到访过的Airbnb(中文名爱彼迎;也许是因为发音比较麻烦,硅谷人喜欢简称“AB”)。

时隔一年多故地重游,Airbnb越发的显示出互联网新贵的气势:Barnaan街888的总部,5层楼已经被Airbnb全数收入囊中,临近的999号也已经全部入住,听说还有附近一座楼(楼号估计也不错)即将投入使用。当然,设施、装修、餐饮等标准只能上升不能下降(不了解的诸君可以参考老杨去年的游记,或者自行查询,别太羡慕就好)——就算这样,中午用餐的时候接待我们的朋友还吐槽说Airbnbn的午餐太难下咽,不如我们下午将要造访的Twitter。

细节不再赘述,总之一个与去年类似的问题再次萦绕心间:美国总体对员工的高福利待遇及养老式的工作心态,为何依然能保持高速增长和持续创新?这种方式对比中国创业公司的苦逼环境,对公司总体业务运营的现在和未来,究竟有着怎么样的影响?是否一定要用公司的高福利来“培养”公司的竞争力? 【2017相关方面的思考请参见2017“硅谷技划”日记之四:我们究竟应该从硅谷学习什么?

孰对孰错?中美企业对员工的福利差异浅析

先简单列举一下我看到的中美企业在员工管理和福利方面的差异吧:

首先,中美从公司老板到员工对办公室环境的期望迥异。

办公室的舒适是美国互联网公司的基本要求,这种舒适是全方位的,大到公司地址的选择、办公室空间的预留、健身等生活场所及设施、餐饮服务,小到办公桌和电脑及显示器的配置、灵活的上班时间等。如果是偶然也就罢了,但老杨发现的现状是,美国公司从投资人到老板再到员工,都认为这是应该、必须且合理的!对比一下,中国则是全面相反的还差不多。如果公司创始人拿着一大笔钱先用于装修办公室、给员工办食堂,投资人会怎么想?甚至员工真的会觉得这个老板靠谱?

举个例子说吧,Airbnbn美国总部只有两三千人,分布在三个楼;但其实一个888号五层的大楼,起码一万多平米,要在中国装下这两三千人都是豪华办公室了!更别说这条街处在旧金山的市中心,租金也是高的离谱。对比一下中国,哪个成立不到10年、去年才刚刚宣布盈利的公司敢这么玩?

第二,算是推而广之吧,中美公司对“福利”的理解是完全不一样的。

中国对“好福利”的企业最大的理解就是一个字“钱”!只要多发钱就能算福利好,其他的都可以是浮云。华为是公认的高薪酬高付出,加班程度业内闻名,但我不止一次听到对华为“福利好”的评价——基本上中国的公司“好不好”与加班时间是正比的吧,而公认好福利、很休闲的超大型国企员工又被大家认为竞争力不强。

但美国就不一样了,给员工一个能解除后顾之忧的工作环境是起码且重要的福利,这里面当然包括适合(其实就是足够多)的薪酬,但其他肯定还有,包括绝对不多的日常工作时间、合理的假期等等。

第三,中美对员工加班和工作量的考核迥异。

互联网人员到底要上班多长时间?在国内频频出现诸如“996”这种没有最累只有更累的讨论中,硅谷似乎依然在慢慢地保持着自己的节奏:不能说悠闲,但一定不能说繁重。

Airbnb接待我们的一位负责中国业务的总部工程师这么介绍他的日常:“早晨一般9点多起床,然后10点半左右出发,11点前后到公司。处理一下邮件什么的,12点去吃饭。然后下午工作,大约7点左右下班。”当我们问道是否加班时,他表示,如果有一些紧急项目当然也会加班,但这种情况并不多见。

差不多先这些吧——虽然不免有点以偏概全,但中美企业对员工福利的差异可见一斑。

那么,在我们眼里身在福中的硅谷互联网员工们,又是如何看待这一点的呢?他们会觉得自己在“享福”或者养老吗? 答案是不!

到底怎么叫“用好人”?硅谷互联网人如何看待高福利与竞争力的关系

无论是去年还是今年,当老杨问到接触到的硅谷互联网员工对这些福利的态度是,他们的普遍态度就是:这是他们应得的。

从这些员工的言谈话语中,大概能体现出这么几个意思:

1,在硅谷,这些福利是标配。如果哪家公司没有这些福利,那肯定招不到优秀的人才;招不到人还谈什么企业发展?

2,大家只看到了这些公司的高福利,但却没有看到能够有资格享受这些高福利的人,本身就是顶尖的人才。以Airbnb为例,据其员工介绍,今年应届毕业生,Airbnb收到高达1.6万份简历,面试了两三千人,但实际入职的只有20人!换言之,这些人本身就是×××挑一的社会精英,为什们没有资格享受最好的福利待遇?接待我们的工程师不无自豪的说,能来Airbnb的人,谁手里没有几个Offer?谁每月不接到几个猎头的电话问在这边是否不开心、有没有兴趣换个地方?

3,在人员效率上,他们的看法并不一样。国内企业的管理者的常规思维是:用较低的成本起步,发展之后逐步提高福利待遇、寻找更牛的人,如此循环。但硅谷的基本逻辑是:不寻找最好的人,公司怎么能有发展呢?因此,国内公司的基本思路是把人的效益用到极限;但硅谷公司的基本思路,却是让员工在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下,发挥出最大的创造性!

对比到这里,老杨想起来一句话:所有的企业管理教科书都认可和强调,“选好人、用好人、最大限度的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、积极性和创造性,是企业成功的关键。”但到底怎么叫“用好”,这还真是个问题。

思路决定方向!中美视角和体验差异背后的思维逻辑

当然,我们关注的是,不同的管理模式究竟有怎样的结果呢?但这个问题有点过大,估计是专家们需要讨论的。老杨仅从两个类似的细节和片段做一下对比。

曾几何时,中国的互联网业务风起云涌,所谓“新四大发明”给国人巨大的自信心,包括人工智能之类的未来在中国的说法也甚得人心。但显然,这种观点并未得到硅谷年轻工程师的认同。

在Twitter,很难避免地,我们聊起了Twitter无法在中国开展业务。Twitter一个工程师很西方地耸耸肩,说:“这个不是我们能决定的事情,没办法;不过,我们还有世界其他一百多个国家呢……”能看出来,这是在Twitter的中国人很自然的想法,没有矫情、也没有什么可遗憾的,一种很自然的想法。

类似的情况在Airbnb也类似。聊起中国的业务,有同去的国内朋友介绍他的体验,说在中国的体验并不好。Airbnb中国区的朋友很真诚地表示歉意,但言谈话语之间,他们还是很自信地认为,凭借全球190多个国家的经验,他们在中国也会取得成功。

简单说吧,中国的互联网产业,生而中国、兴而中国、往往衰也中国,即使在中国成功了甚至垄断国内,也很难走出国门——看看百度和微信就知道了。换言之,99.9%的中国企业的目标,不需要称霸中国,只需要被BAT收购就心满意足。但硅谷的创业公司,从诞生的那一天起,看的就是全世界的业务,就是怀着为全世界人民的理念——这个还真就不是口号,从老板到员工,就是这么想的。

这种差别,在死亡线上挣扎的初创企业估计看不出什么区别——甚至老杨认为这些很可能导致硅谷创业企业的死亡率要高于国内;但对走过小康的公司来说,是否就是中国尚未产生太多“伟大”互联网企业的瓶颈所在呢?


参考文章: